2010年6月26日

藝奇 新日本料理


放假,就是開始還債的時候,當然也包括很多老早之前就排定的餐會...
(OS: 這是PART I... A。C。T。I。O。N。。。)
-

這次選定的餐廳,是位在228公園旁的藝奇...
畢業後好一陣子沒有再到這附近,以前常吃的拉麵店好像關了...
這家店應該是最進新開的吧? 過去的記憶裡並沒有這家店...
(OS: 聽說,樓上的"聚"也不錯,下次可以試試...)
-

▍海鮮土瓶蒸 ▍
採用清香甘醇的柴魚昆布高湯做湯底,
搭配當季海鮮與新鮮蔬菜熬煮入味,鮮甜、回甘!
-

坐定,土瓶蒸已經擺在桌上,如果很餓的人可以先喝點熱湯,省確等待上菜時間的煎熬...
底座有蠟燭加溫... 整個用餐過程,隨時都可以喝到熱騰騰冒煙的湯...
無限加湯的服務,對於愛喝熱湯的人來說,絕對可以大大滿足...
-

▍旬味海鮮木瓜沙拉 ▍
跳脫傳統沙拉呈現手法,嚴選當令水果木瓜與新鮮海鮮,
濃郁果香與鮮甜原味相融,搭配和風醬汁,
清爽縈繞嘴邊,為後續的精采料理開啟食慾。

-

本來以為木瓜跟海鮮很不搭,沒想到,大錯特錯... 整個吃起來很清爽...
貼心的是,木瓜竟然是削好皮可以吃的,熟度剛好,而且很甜...
-

▍醬燒明蝦 ▍
特選新鮮海明蝦並透過醬燒方式入味,
鮮豔色澤,飽滿肉質,
再搭配澎湖角瓜,感受鮮甜海洋風味。
-

這是最近推出的新菜色,實物與介紹單上照片的差異不大...
蝦子挺新鮮的,起起來不會沙沙的... 微微彈牙... 絲瓜讚!
-

▍銀鱈葡萄柚 ▍
肉質細緻的銀鱈以酥炸方式而成,搭配新鮮葡萄柚盅呈現,
是一道主廚的創意料理,令人回味無窮。

-

再一次令我驚艷,沒想到鱈魚跟葡萄柚那麼搭,徹底解油膩...
-

▍牛肉箬竹燒 ▍
沙朗牛肉加入主廚私房醬汁浸泡24小時後,
先煎後烤至外表焦香,內層鮮嫩的7分熟口感,
以箬竹襯托,石板加熱下散發清雅竹香,
搭配清爽酸甜南瓜漬片,美味有了更進一步詮釋。
-
自從大學時期上過寄生蟲學之後,就只敢吃全熟牛肉的我...
很難得吃到全熟還能這麼嫩的牛肉...
-

▍岩燒石板牛肉 ▍
嚴選油花分布均勻的牛肉,櫻桃色肉澤散發誘人魅力,
放置於300℃岩板微炙至5分熟,鮮美肉汁瞬間封存,
佐以玫瑰鹽或主廚特製蒜辣醬,口感鮮嫩多汁。

-

另一種牛肉的選擇,用餐起來也蠻有趣的,可以感受到無煙烤肉的樂趣...
這種牛肉比較有嚼勁...
(OS:很神奇的紙,竟然可以耐高溫...)
-

▍鮭魚季飯 ▍
越光米萃取昆布、柴魚精華高湯,每粒米吸飽高湯,
再經過悶炊後,散發晶透光澤,讓鮮美滲入飯心,
拌上細緻鮭魚肉,交織成回味再三的口感。
-

雖然我無法了解越光米的精髓,但米飯相當好吃是錯不了的...
我喜歡粒粒分明的米粒,份量剛好,雖然前面吃了那多東西,還是可以把它吃完...
(OS:吃起來的味道,有點像是海底雞加醬油,我想可以找一天如法炮製一下...)
-

芒果冰鑽...
-

排列整齊的水果...
(OS:我有點懷疑,要當廚師,是不是得有一點強迫性人格的基因?)
-



▍創作洋果布丁 ▍
唯一的缺點是,量太少了。。。
-

最後來的熱洋甘菊茶感覺有點中藥味,整個非常復古...
相當有色戒裡那些有錢少奶奶穿著旗袍,嗑著瓜子,摸兩圈麻將的意境...
(OS:如果不加蜂蜜,應該會更好...)
-

三五好友,沒有掛心的事,加上孩子的笑聲,隨處都是最快樂的地方...
*
費用:NT$680 (+10%服務費)
電話:02-2331-0200
台北市衡陽路1號B1 (懷寧街口‧近228公園)
捷運 / 台大醫院1號出口或西門捷運站4號出口
公車 / 衡陽路口站、228 和平公園站

2010年6月15日

誰讓醫學中心變雜貨店?

中國時報 2010-06-13
作者:滕西華(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是誰讓台灣的醫學中心變成什麼都看的雜貨店?就是衛生署自己!
 八十四年健保開辦時,全台醫學中心為十三家,十年後最高為二十七家。醫學中心會變成今天像雜貨店一樣什麼病都看,主要原因都與衛生署的政策執行有關。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要成立或擴張必須由衛生署核准,並非憑空得來或想蓋就有。全台醫學中心總床數加起來超過三萬床,甚至某些法人申請成立醫院時,刻意以「醫學中心規模」建造,先以千床以上的「地區醫院」設立,再逐步透過醫院擴大經營與評鑑變成醫學中心,當醫院規模如此龐大,當然就得招攬或服務各式各樣的病人。一般民眾或許知道大醫院和小醫院差別,但看病前會分辨哪家是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嗎?民眾為何相信大醫院比較好?是因國家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民眾選擇醫院資訊的平台,所以只好相信「大醫院就是好醫院」、「大醫院什麼都有」,使得大醫院變成「大型超市」,而健保就因醫學中心林立而形成給付負擔。
 其二,醫院評鑑制度嚴重失焦,當醫院被要求多科都得朝向頂尖發展時,自然無法達成目標,因此就會形成署長口中CMI值偏低的現象。我們沒鼓勵各醫學中心朝向獨有特色或專長科別發展的制度,特定科別發展傑出的反而成績較差或無法變成醫學中心,比如說馬偕醫院的新生兒與燒燙傷照護,或是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美國有許多具規模與口碑之醫學中心,都是具醫療科別的專精特色。因此台灣的評鑑好壞無法支持醫院進行品質排名,醫院當然只好每種病人都看。加上區域以上規模之醫院評鑑時並未優先扣除住院醫事人力,反而從門診算起,如此,住院人力縮減,如何提供良好重症住院服務?
 其三,我們允許並要求醫學中心開設慢性床與設立居家護理部門,這一制度相當荒謬。醫學中心之任務須負擔急重症照護,特別是在住院與手術等服務,但當衛生署核准醫學中心大量開設慢性床時,且要求須設立居家護理部門,意謂著醫學中心必須大量服務慢性或需長期照護之病患,它不收輕症或加強門診業務要如何創造盈餘?醫學中心當然要包山包海,從出生看到死亡,甚至連殯葬業都可以做了!
 其四,政府同意、甚至「拜託」醫學中心接管或承攬經營不善的地區醫院,從公立到私立的醫學中心,多數已經「進軍」地區或區域醫院的經營,某些財團經營甚至超過四千床,當醫學中心必須費盡心思去搶或分心地區小型醫院的經營時,醫學中心的醫師能夠專注在研究發展或重症治療嗎?醫學中心自此沈淪在追求利潤的遊戲中,醫師們也必須盲目地隨波逐流,它能是正常的醫學中心嗎?
 最後,給付並無顯著有利於急重症發展。可想像醫學中心急診的腫瘤科病人可留置急診超過一個月嗎?各級醫院要朝向不同服務病患的發展,給付是重要手段,醫學中心的重症給付,包含外科手術或器官移植,乃至腫瘤治療,是否有足夠誘因使得醫學中心會轉往重症治療,而在門診少收初級照護病患?因此為達到最大「醫師服務效益」,當然要在門診多多發揮。
 政府不能只是強迫民眾轉診或是指責醫院亂收病患民眾不是署長,署長就算只是在基層就醫或是大病到小醫院也會得到帝王般的待遇,不是一句「我也在某某醫院就醫,也得到很好的服務」就能夠解釋或影響民眾的就醫行為,更非一句醫學中心「留校察看」或「不夠格」,就能改變醫學中心的經營發展。說到底,這能怪別人嗎?最先要檢討的對象就是衛生署!
文章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2010年6月7日

替護理人員發聲

替護理人員發聲 ◎ 賴其萬 醫師

最近「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合辦「性別、健康與醫療研討會」,會中討論到女人對男人,以及病人或護理人員對醫生的相對弱勢,使得女病人以及女性護理人員在醫療環境遭遇到許多問題。前者顯然在社會輿論與媒體的注意下已在改進,但醫療團隊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的護理人員,卻仍未獲得她們應得的尊重,這使我不覺想起幾件往事:

一、護理人員的培育過程需要注重自尊自重的心理建設:
幾年前參與台大醫學院對護理學系的院內評鑑,一位熱心教學的護理老師感動了我。她說,醫療的大環境有時對護理學生是非常的不友善,所以她特別用心保護學生在實習時不要遭受到心靈的創傷。她說有一位學生因為病房的主治醫師對她所問的問題置之不理而感到沮喪,她就鼓勵這學生要先自己查書,找不到答案才問醫師,而且一定要告訴醫生自己查書的結果,並清楚說出自己疑惑的地方。結果主治醫師看到這位護生如此用功,就非常熱心地與她討論,而使她受寵若驚。這老師說,學生就這樣學到,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人家的尊重,而去除護理人員總是遭受忽視的刻板印象。

二、醫學生應該要學會尊重護理人員:
最近有一位醫學系五年級男學生在內科實習的小組討論會,表示很想請教與他照顧同一位病人的護士學姊,為什麼她能與病人和家屬相處得這麼好。我忍不住當場稱讚他這種好學的態度,同時也適時指出,醫療成果其實是團隊合作的結晶,但醫師卻往往獨攬所有病人的稱讚與感激,而任勞任怨的護理人員卻得不到她們應得的正向回應。在醫者的培育過程中,我們應當讓醫學生感受到尊重其他醫療團隊成員的重要性,而這也正是當今醫學教育所強調的「團隊精神」。

三、社會大眾應該去除對醫師與護理人員尊重程度的差異:
三十幾年前出國之前,我也曾在台灣當過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但想不到二十幾年後回到台灣,我才感受到台灣病人與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態度竟有如此強烈的對比。在診間對我非常客氣的病人與家屬,卻對護理人員判若兩人,這種態度差異使我不得不當場替我的工作夥伴叫屈。

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改善護理人員的培育過程、職場環境以及大眾態度,我們哪能奢望護理界繼續有熱心、肯幹、聰慧的新血,並能堅持留在她們的艱鉅崗位繼續奮鬥?
-
賴醫師說得真好!
大環境很困苦啊,評鑑、督考、品質提昇計劃、成本... 護理工作早就不只是照顧病人...
夠資深的人計算退休的日子,年輕一代不願踏進來,中生代苦撐幾年也會倒的...
請大家珍惜這群培訓不易的護理人員... 給予友善的環境、和善的對待,以及對等的待遇...
如果我們的護理新手,紛紛在畢業後迅速折翼... 輕易轉換到其他更輕鬆、報酬更高工作...
我想,不用再過幾年,真的找不到誰,願意投身護理行業了...
各位科技大老們,或許現在投資照顧機器人的研發量產,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