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替護理人員發聲

替護理人員發聲 ◎ 賴其萬 醫師

最近「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合辦「性別、健康與醫療研討會」,會中討論到女人對男人,以及病人或護理人員對醫生的相對弱勢,使得女病人以及女性護理人員在醫療環境遭遇到許多問題。前者顯然在社會輿論與媒體的注意下已在改進,但醫療團隊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的護理人員,卻仍未獲得她們應得的尊重,這使我不覺想起幾件往事:

一、護理人員的培育過程需要注重自尊自重的心理建設:
幾年前參與台大醫學院對護理學系的院內評鑑,一位熱心教學的護理老師感動了我。她說,醫療的大環境有時對護理學生是非常的不友善,所以她特別用心保護學生在實習時不要遭受到心靈的創傷。她說有一位學生因為病房的主治醫師對她所問的問題置之不理而感到沮喪,她就鼓勵這學生要先自己查書,找不到答案才問醫師,而且一定要告訴醫生自己查書的結果,並清楚說出自己疑惑的地方。結果主治醫師看到這位護生如此用功,就非常熱心地與她討論,而使她受寵若驚。這老師說,學生就這樣學到,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人家的尊重,而去除護理人員總是遭受忽視的刻板印象。

二、醫學生應該要學會尊重護理人員:
最近有一位醫學系五年級男學生在內科實習的小組討論會,表示很想請教與他照顧同一位病人的護士學姊,為什麼她能與病人和家屬相處得這麼好。我忍不住當場稱讚他這種好學的態度,同時也適時指出,醫療成果其實是團隊合作的結晶,但醫師卻往往獨攬所有病人的稱讚與感激,而任勞任怨的護理人員卻得不到她們應得的正向回應。在醫者的培育過程中,我們應當讓醫學生感受到尊重其他醫療團隊成員的重要性,而這也正是當今醫學教育所強調的「團隊精神」。

三、社會大眾應該去除對醫師與護理人員尊重程度的差異:
三十幾年前出國之前,我也曾在台灣當過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但想不到二十幾年後回到台灣,我才感受到台灣病人與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態度竟有如此強烈的對比。在診間對我非常客氣的病人與家屬,卻對護理人員判若兩人,這種態度差異使我不得不當場替我的工作夥伴叫屈。

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改善護理人員的培育過程、職場環境以及大眾態度,我們哪能奢望護理界繼續有熱心、肯幹、聰慧的新血,並能堅持留在她們的艱鉅崗位繼續奮鬥?
-
賴醫師說得真好!
大環境很困苦啊,評鑑、督考、品質提昇計劃、成本... 護理工作早就不只是照顧病人...
夠資深的人計算退休的日子,年輕一代不願踏進來,中生代苦撐幾年也會倒的...
請大家珍惜這群培訓不易的護理人員... 給予友善的環境、和善的對待,以及對等的待遇...
如果我們的護理新手,紛紛在畢業後迅速折翼... 輕易轉換到其他更輕鬆、報酬更高工作...
我想,不用再過幾年,真的找不到誰,願意投身護理行業了...
各位科技大老們,或許現在投資照顧機器人的研發量產,正是時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