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其萬(作者為醫師)
快四十年前我在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並當了一年主治醫師,而後我到美國又從住院醫師做起,接著在大學醫院當主治醫師,並加入醫學院的教授行列,這二十幾年我在美國見證了充滿自信的護理人員在醫護之間彼此尊重對方的專業下,進行理想的病人照顧。
十三年前回到台灣,我漸漸發現台灣有些社會大眾、醫師、醫院對護理人員的態度,比起美國對護理專業的高度重視,實在是瞠乎其後,而這種環境毫無疑問地促使許多年輕人對護理志業裹足不前。
在 醫院我常發現不少病人或家屬對醫師非常客氣有禮,但一轉身對護理人員竟然做出判若兩人的不合理要求與不友善態度。很顯然地這些人以為幫忙病人的是「醫生大 人」,但卻不知道如果沒有護理人員的警覺、照護、溝通、關懷與鼓勵,他們的康復可能就不會這麼理想。日前護理界大老周照芳教授也在「自由廣場」發表了《護理師不是小護士》(2011.2.10.),誠懇地呼籲社會對護理師應該給予尊重。
同時我也很遺憾地發現有些醫師對護理人員並沒有給予他們應 得的尊重。醫生常常是學校的高材生、聯考的幸運兒,家中父母引以為傲的寵兒,而一旦進入職場,有些醫生就難免產生「醫者獨大」的驕縱心理,而對共事的其他 醫療團隊成員,未能給予他人應得的尊重。這使我想起我心目中的醫界典範,彰化基督教醫院前院長蘭大弼醫生生前告誡醫生的話,「知識份子的傲氣是醫生共同的弱點,醫生需要以謙虛的精神來對待人。」相信有幸與蘭醫生共事過的醫界同仁,都可以見證他如何尊重護理人員。
有些醫院的管理階層將一些與護理並沒有直接關係的工作硬是加諸於資深護理人員身上,而讓他們工作的優先次序本末倒置,由此也可以看出醫院對護理人員的專業並 沒有給予適度的尊重。同時我也希望護理教育能徹底強化臨床實務能力的培育,而不要讓資深護理人員變成重研究,而輕教學與臨床,導致今日護理教育無法培育出 熟稔照顧病人基本功的稱職醫療尖兵。
我衷心地希望台灣的社會大眾能夠了解護理人員在醫療的重要性,並給予護理人員應得的尊重,而醫生、醫院也都能重視護理專業,而護理系、所也能積極鼓勵認真投入護理教學工作的教師,透過更合理的制度,營造更理想的護理環境,而吸引更多有愛心有能力有理想的年 輕人加入這高尚的志業。
(文章引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
三個「對護理人員應有的尊重」
◎ 王秀紅(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拜讀我敬仰的賴其萬教授之文,感觸良多,因而為文回應並反思。我認為「尊重」的意涵可以擴及更廣的層面,包括教育政策、學校政策、醫療體系等的思考:
一、教育政策:台灣2006年成立台灣護理評鑑教育委員會(TNAC),藉以透過評鑑提升護理教育品質,進而確保病人的照護品質與病人 安全。護理是一門高度應用的專業,學生臨床指導是教師重要的職責,依據醫院評鑑的標準,一位教師適當的指導學生數為1比7。若以教育部一般要求,各系所師 生比為1:25即足夠,這對護理教育是不足的﹗教育主管機關,應透過適當溝通機制,對護理師生比以及教師臨床教學時數的計算做合理的規定,以免學校因考量 人力成本,只求達到教育部的最低要求,卻直接影響了護理教學品質。因之,護理臨床小組教學的本質,應受到教育主管機關的支持與尊重。
二、學 校政策:許多學校為獲教育部更多的資源補助或競爭頂尖研究大學,在各系所的經費預算及資源分配上,研究產能及產學合作計畫已成為重要的指標,遂對於需投注 較多心力於臨床教學、以及本質上不必要做產業或產品開發的護理學門,要在教學與研究中取得平衡,常造成蠟燭兩頭燒的困境。因之,護理教育的特質,應受到學 校的支持與尊重。
三、醫療體系:缺乏友善的護理執業環境,本是台灣醫療體系長久以來的事實,近年來則更加惡化,包括人力配置、薪資結構、權 益福利、和進修激勵等條件的不佳,更導致護理人員流動率及離職率的居高不下。護理人力的問題,已被研究證實是影響病人安全及死亡率的重要指標;醫院人力配 置缺失的重點,在於健保給付政策對護理的不公平待遇,因此使得醫院視護理人力為「成本」負擔,而非「生產」利潤;為樽節人力,管理階層第一個想到的,常是 減少護理人力或減薪。因此,期待醫療管理階層對護理人員的工作及權益予於尊重。
護理人當必先自重而後人尊重之,此在於,護理專業表現能獲得醫療團隊伙伴及病人的認可。我想,這也是賴教授及社會對護理界的寄望,也是我們必要的自我期許與反思!
(文章引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
台灣護理界的兩個國際第一 近十年來,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有沒有改善?護理人員的失誤有沒有減少?衛生決策者、醫院院長們或我們的社會大眾,知不知道醫院的護理人員每天上班都是超時工作?因為分配到的工作,不可能在八小時內做完;其中,還包括如賴其萬教授指出的不屬於直接照護病人的工作項目。 也因為我們護理人員的留任問題越來越嚴重,「工作壽命」(working life)在國際護理圈是敬陪末座,平均僅有七年,可說是國家的浪費。而我們護理教育制度,由於招收國中畢業生的五專制培養的人力,是招收高中畢業生的近 十倍,所以從入學前接受基礎教育的年數來看,台灣在國際護理圈也是敬陪末座。然而,以五專畢業生為主幹的台灣護理人力,每年會進入職場的人數,卻是畢業生 人數的十分之一不到。 台灣護理人員是需要被尊重的,因為一直是默默工作的一群。有人說,不出聲的原因是因為長久被制度壓迫所造成,我希望這句話會有一天不適用於台灣護理界。 (文章引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
◎ 余玉眉(作者為退休護理師,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兼任教授)
◎ 戴玉慈 (作者為台灣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新聞報導某女士控訴台中某醫院護理師加錯點滴, 誤取隔壁床病人的生理食鹽水為她輸注,記者電話訪問台中市衛生局醫政處官員,該官員義正詞嚴的說:「他就是沒有三讀五對呀,才會出錯。依法可罰五萬至十萬 元!」我可以瞭解病人因為擔心自身安全,而驚慌氣憤的召來記者要為自己討公道;但聽到醫政官員的回應,實在令人不敢苟同!
官員是否想過這位護理師發生失誤的背後原因是什麼?是不是他在準備藥物過程中必需去接電話或有一位病人有急事呼叫他到床邊而被中斷?抑或是該院醫師處方與護理給藥的流程設計不良?還是超時工作過度疲勞所導致?
一項國外研究顯示,護理人員在給病人服藥過程中,平均每給三個藥就會被中斷一次;而給藥流程被中斷,是發生給藥錯誤的主要原因之一。試問:醫院是否曾為營造給藥流程不受中斷的工作環境而努力過?
美國的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於二○○○年出版《犯錯是人性;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 之後,各國醫療體系力倡「不罪責文化」,努力學習航空業和核能發電業的風險管理,營造異常事件通報文化,推動每個醫療機構確實分析檢討異常事件,找出系統 設計不良導致醫療人員在執行業務中容易失誤的問題;透過系統和流程的改造,來提升病人安全,而非將所有問題馬上歸咎處罰第一線照顧病人的工作人員。行政官 員的回應,正凸顯目前仍有許多掌權者,在未做系統性分析的狀況下,立即想到懲罰第一線人員的狹隘思維。其結果也會造成系統性問題無從得知,也無法改善。若 要建立病人安全文化,豈非緣木求魚?最後受害的還是病人!
類此以護理人員當做醫療失誤事件的替罪羔羊,絕非單一事件。如此的執業環境,叫護理人員如何安心工作?歷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護理人員平均執業年限只有七年,持有執照者的執業率只有六十%,有些醫院因招不到護理師而被迫減床,這是大家所樂見的嗎?
(文章引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
健保不公 累死護理 ◎ 盧美秀 (作者為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本會和人力銀行共同於去年八月以網路調查發現,現職護理人員 未來三年內有九成留任可能的僅十七.九%,整體工作滿意度六十一.二分,對工作穩定、是救人助人的事業和同事情誼最滿意,工作中最不滿意的前三項分別是薪 資福利與獎勵不足、工作量大和責任重壓力大,也就如護理界前輩余玉眉教授於前文所述,台灣護理工作壽命平均僅七年,在國際護理圈是倒數第一。 目 前國內領照護理人員逾二十二萬人,執業人數十三萬佔五十九%,每年約有一三五○○位畢業生,就業率不到四成,分析原因不在於供過於求,問題出在台灣護理人 力配置不當,造成執業環境不良(照護病人數過多、工作負荷過重、責任重壓力大、工作時間長、職業風險高、薪資過低、不被尊重),導致護理人員執業意願低 落、離職率流動率高、畢業生就業意願低之惡性循環。 護理工作是直接接觸病人、面對群眾,對病人安全照護和國人健康維護有最直接的關係,國內 外有不少研究明確指出,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數太多,病人發生異常事件和死亡的風險相對增加;長久以來,對浮出檯面的護理人員失誤,都認為是教育和訓練不足, 簡易以懲處個案結案,總是不願意深入碰觸到人力配置作檢討,因為健保給付政策對護理的不公平,使得醫院視護理人事成本為沉重負擔。 台灣護理人員具傳統思維,一直秉持犧牲奉獻默默工作的精神在付出,長久的被壓迫還是有臨界點,傷害的不僅是護理專業發展,更嚴重威脅到病人安全和國人健康維護,期望儘快解決護病比失衡問題,終結護理執業惡夢。 (文章引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